更新时间:2024-05-17 20:05:00点击:710
随着信息设备技术的广泛应用,因违规维护信息设备造成的泄密事件时有发生。
典型案例揭示三大风险
送去维修很容易失控
2013年6月,有关部门发现一家计算机服务公司储存了与某局有关的大量机密文件和数千份内部资料,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经查,该局办公室主任严某于2009年5月违规将故障硬盘送至某电脑公司维修,后又转至该电脑服务公司,致使机密文件被泄露。失控。
雇人修理有风险
2016年11月,某机关两台涉密计算机出现故障,无法连接内部局域网。 由于当天网络维护技术人员生病住院,经单位负责人季某同意,工作人员联系了一家办公设备公司的售后服务人员进行维修。 维护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机密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导致许多内部文件被泄露。 随着信息设备技术的广泛应用,因违规维护信息设备造成的泄密事件时有发生。
别问也别问
2009年4月,某单位一台保密复印机发生故障,要求售后服务商派人来修理。 维修人员简单检测后,断定是复印机硬盘的问题,只好拿回来维修。 单位相关工作人员毫无保密意识,要求其带走维修,未落实边站监管要求。 几天后,单位意识到存在保密隐患,立即联系售后服务商,却得知硬盘已发往海外,导致保密信息失控。
掩盖泄漏和泄漏的预防措施
其实,纵观以上案例,案例的事实可能有所不同,但问题的原因都是一样的:
首先,相关人员对维护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工作人员往往通过网络和朋友寻找维修人员,无法冷静地联系定点维修。 很多工作人员只关注设备的功能是否恢复良好,而不关注谁来维修以及如何维修。
二是相关单位对维修工作管理不够严格。 例如,涉密信息设备数量记录不清晰、标识不明显、使用维护不够规范等; 保密制度执行随意、执行不到位; 没有指定的维修单位,工作人员在遇到设备故障时过度迷信品牌售后服务,没有及时联系单位信息化或保密部门解决等等。
(原文发布于“保密观”微信公众号)
,免费推广平台,欢迎您的到来。